清朝灭亡100多年,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的薪资来源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11-29 19:51:01 作者:绿屋生活

在清朝灭亡已经过去100多年的今天,令人意外的是,清皇陵仍然有一批守墓人坚守岗位。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和疑惑:既然清朝已成为历史,为何仍有人守护着这些墓葬?他们的薪资来源又是什么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守墓人通常是由当地政府或旅游机构雇佣,并从相应的财政预算中获得报酬,以确保清皇陵的运营和保护工作得以延续进行。这种传承着历史文化守护的职业,既是对清朝历史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中华文明的珍视和传承。

即使这个世界陷入了疯狂,仍然有我们必须守护的事物。 ——东野圭吾《沉睡的人鱼之家》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这一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却又充满变化。处在这个物质极其丰富的世界里,我们穷尽一生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很多东西得到后仿佛又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悸动。所以,“信仰”、“洗礼”等字眼也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命里。

所以,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世界,还有能够填充我们的精神食粮,滋养我们的坚定不移的信仰。今天要说的就是与信仰有关的故事,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信仰呢?

1、关于守墓人

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要说的便是比较少见的一行——守墓人。

应该很多人对守墓人的认识只停留在电视剧中,那些达官贵人抑或是皇室子弟被贬至皇陵守墓,看起来像是一个苦命的差事。

但实际上,守墓人并不是一种我们想象中的低微卑贱的工作,相反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职业。他们基本上是受命于特权者,听从安排为特权者服务。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同样也有守墓人制度。后辈为先帝修建皇陵,而这些守墓人便担负着守护的职责。

那时,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守墓人。能够为先帝看守陵墓的人都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我们都知道清朝有八期,而守墓只有属于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人才有资格。所以清朝的守墓人基本是内务府专派人员、八旗子弟以及朝廷任命的大臣。

他们还拥有皇族及八旗子弟的特殊待遇,收入以朝廷的俸禄为主,因此生活条件也比较好,基本上算是一份清闲且待遇很好的工作。另外,他们不需要缴纳赋税、不需要服役,有独立的小院居住。由此便可看出,守墓人的身份地位都不一般,而且这也是一份有着特殊意义的职业。

守墓人并不只是简单的守墓工作,除了日常的看管以外,他们还需要负责皇陵的内务、修缮和祭祀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活动了,因为礼仪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所以他们需要准备贡品和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先辈的尊崇。

就这样,守墓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基本上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一辈子了,并且还是子传父业,世代守护皇陵,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那份对祖辈的敬重。

2、制度的衰弱

原本守墓人是可以安安稳稳地一代接一代地将这份工作持续下去,但是到了晚清时期,国力日渐衰弱再加上政治腐败,很多守墓人的身份和地位受到了影响,并没有像前代那般受到优厚的待遇。再到清朝灭亡,守墓人的工作便更加难以进行。局势动荡,很多人都没有生活来源,根本没有多少人会去接受这份差事。

在溥仪退位前,民国政府颁布相关条例,对皇室的待遇比较优厚,其中也明确了对皇陵的守护条例。故而当时清朝的陵墓是可以享受祭祀的,并且民国政府还安排了专门的卫兵去守护。当时的守墓人就被分成了两个派别,民国政府派遣的卫兵由政府分发工资,原来的部分守墓人则由内务府分发俸禄。

后来溥仪被赶出紫禁城,很多守墓人也纷纷离开,只有少数人因为对先辈的尊重和敬仰才留了下来,自愿守墓。当时只有在关外的三陵被守护得较好,因为那里远离政治中心,又有父死子继的制度,所以祭祀活动和陵墓保护都是正常进行。

1924-1928年,这四年是清陵损失最为惨重的。

当时时局混乱,很多守墓大臣监守自盗,倒卖陵墓内的奇珍异宝,还有很多使用暴力手段强行进入陵墓的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孙殿英,他曾以剿匪的身份盗掘了乾隆皇陵墓和慈禧太后的定东陵,拿走了很多的金银珠宝。

这些行为不仅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同时也是现在的悲哀。我们都知道现在很多文物考察和研究的进行都非常困难,他们的这些行为便会严重影响文物研究,并且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3、信仰的诠释

如今,清朝已经灭亡100多年,守墓人也换了一批又一批。虽然大部分人选择了离开,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坚守了下来,至今保留着祭祀的习俗。留下来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八旗子弟和清朝官员的后裔,他们谨记守墓人的本职,带着先辈的希冀一直守护着陵墓。

其实他们基本上是没有工资的,当地的文物部门时而会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主要的收入还是来源于自己,比如发展旅游业,做农家乐。

于他们而言,这份工作并不是一份简单的守护工作,是否有工资也不是重要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份特殊的职业,在这份职业里饱含的是对先辈的敬仰,他们带着独有的荣耀感去进行祭祀活动,怀揣着对生命的信仰去将生活进行下去。

就像我们常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很多时候外界会刮起大风,而人类又是感情动物,所以身躯通常会动摇,但是芦苇的根便是我们最后的立足点,只要有这个根,无论受到怎样的影响,都不会被拔起或抛弃。

因此,无论什么时候,人都需要有自己的信仰。信仰,它与名利无关,不包含任何物质的东西,从精神上给予我们力量。只有当我们满怀信仰时,才能有更充足的动力前行。

所以说,有信仰的人都是幸福的,因为内心的那份笃定是其他物质无法给予的,也正是因为这份信仰,在前进的路上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愿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能够找到内心那份可以一直坚持下去的信仰,让这份信仰为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去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东西,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和自在,成为自己的主角,让生命这段旅程充满奇幻色彩和坚定力量。

文/风吟枪啸

以上就是清朝灭亡100多年,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的薪资来源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有很多清朝灭亡100多年,为何清皇陵仍有守墓人?他们的薪资来源是什么?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人民日报称全红婵粉丝为体育饭圈,引发网友不满,欲“转变心态”

近日,人民日报发文称全红婵粉丝为体育饭圈,引发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和争议。很多粉丝认为这一称呼带有贬低和歧视的意味,认为自己只是喜欢偶像的正常行为,并不属于所谓的“饭圈”

2023-11-29 13:31

邓亚萍谈吴艳妮:运动员成绩应是最重要的,网红化是否妥当?

近日,邓亚萍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吴艳妮的话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邓亚萍认为,一个运动员应该以成绩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而过度追求网红化是否妥当仍有待商榷。这一观点引发

2023-11-29 13:00

体育圈抵制饭圈文化:突破传统的追星痴迷与泛娱乐化

现今的体育圈正在积极抵制饭圈文化,这种追星痴迷与泛娱乐化的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阻碍真正体育精神传承的现象。饭圈文化将焦点从运动本身转移到了运动员的个人魅力和娱乐价值上,使

2023-11-29 12:14

怎样避免竞技体育遭到“饭圈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竞技体育也逐渐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饭圈化”。这一现象指的是球迷将对某个运动员或球队的偏爱凌驾于对比赛本身的关注之上。这种现象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2023-11-29 11:58

体育界其他领域也存在“饭圈化”现象,引发媒体呼吁改变

近年来,体育界也逐渐出现了“饭圈化”现象,不仅仅是音乐、电影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球迷和体育爱好者不仅关注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更追随其私生活和日常动态。无论是在社交媒体上频

2023-11-29 11:54

饭圈热潮席卷体育界:运动员受影响,中国奥委会坚决反对乱象

饭圈热潮近年来席卷了体育界,其影响不仅局限于明星艺人,也深刻地触及到了运动员们。饭圈文化的兴起导致部分运动员被迫扮演所谓的“偶像”角色,追求外貌和人气,而对于运动实力

2023-11-29 11:11